也谈“裹裆” 太极揉手最舒服的身心滋润( 二 )


当然 , 刚开始的时候 , 最好能按照内功心法的要求多练习太极拳套路 , 在此基础上 , 就可以练习揉手了 。 一般来说 , 揉手的时候要改掉猛推对方身体的习惯 , 要充分发挥形象思维的作用 , 把对方想象成没在你面前似的 。
揉手养生的基本技巧是推大气球——让大气球去碰对方的身体 。 记住 , 在此过程中 , 气球还要有一些变化 。 比如 , 如果遇到对方顶力 , 就意想气球在极短的时间内被压缩后迅即弹回复圆 , 并向受力方推进弹发对方 。
百年树人看今朝
这几年 , 随着《杨式太极拳述真)f汪永泉口述 , 魏树人、齐一整理)、《杨式太极拳术述真》(魏树人著 , 王洁助编、蓝青雨整理/ , 台湾版的书名为《杨式太极拳述真续集》、《杨健侯秘传太极拳内功述真》(魏树人著 , ·电脑多媒体教材)的出版 , 海内外时不时有人专程来质疑、挑战 , 但魏老师每次都微笑着应战 , 然后 , 毫无保留地向来访者讲解太极揉手的真谛 。
魏老师的文化程度并不高 , 但是 , 他本着对太极拳的热爱 , 经过20多年的探研 , 已经成为一代太极拳学者 。 他向来访者讲起太极拳来滔滔不绝 , 思维敏捷 , 人生哲理与拳艺内涵相得益彰 , 养生奥妙与科学之理相互交映 。 与来访者揉手时更是让旁观者感到惊心动魄 , 不可思议 。 魏老师的智慧已经得到了开发 , 身体更是非常健康 , 这缘于他20多年来勤练太极拳 。 魏老师说:“达到我这个程度并不难 , 关键是能不能做到全体透空 , 在练拳及揉手的过程中把形体忘掉 。 ”
是的 , 只要按照神、意、气内功心法的要求去锻炼 , 就一定能达到“阶及神明”和“渐至从心所欲”的境界 。 前人有杨露蝉、杨健侯 , 汪永泉达到了这个境界 , 当代人魏树人达到了这个境界 , 那么 , 作为我们之中的每一个人 , 也如是.


裹裆是拳法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。 《武魂》2000年第2期 , 张方先生提到了练功者在武技修炼中的具体问题——裹裆不是裹胯 , 为广大爱好者排除了疑惑 。 不足之处是 , 没有具体地谈一下裹裆的正确练法 , 有些不太解渴的感觉 。 本人在裹裆的练习中略有些心得体会 , 愿续张方先生之笔 , 将我所知裹裆的练法和盘托出 , 贡献给广大武友学习参考 。
何为裹?裹 , 有内旋之意 , 指的是两大腿根部内旋 。 裹裆即是指两胯向后、向两侧半圆形撑开 , 同时两大腿根部内旋 , 切记!切记!有些人在练习时常会出现“夹裆”(即所谓“尖裆”) , 就是两膝与两胯这间成三角形 , 两胯没有横撑之故 。 正确的应是两大腿根内旋 , 两股外开 , 两胯横撑 , 两膝与胯之间成圆弧形 , 即为圆裆 。 家师赵子昂先生常说“裆非裹不能圆也” 。 只有这样 , 才能使上身和下身连接起来 , 把起于脚的劲力传到上身 , 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。
裹裆需通过两个阶段练习 , 第一阶段要进行开展练习 , 然后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进行第二阶段紧凑的练习 。 家师常言“非开展不足以伸筋拔骨 , 非紧凑不足使桩态稳固” 。 意思是说 , 只有进行开展的练习 , 将胯部的骨骼和筋脉拔长 , 使之具有弹性和灵活变化的余地 , 才能完成拳法中的特定动作 。 但若只练开展而没有紧凑 , 桩法就会缺乏稳固性和实用性 , 所以只有在筋骨拔长的基础上练习紧凑 , 桩法才能既灵活又稳固 。 下面我对上述两个阶段的练法做具体详尽的介绍 。
第一阶段:两脚开立 , 此肩略宽 , 两膝微曲 , 膝盖不要超过脚尖 , 臀部不要超过脚根 , 意想在环跳穴高度处套着一个钢环(钢环直径一米左右 , 与地面平行) , 身体在钢环的中心(若套呼拉圈) , 两手在两侧握住钢环 , 意在身后的半圈钢环上 。 这时你会明显感觉到胯向后、向两侧半圆形展开 。 注意:练习时臀部不要翘起 , 全身一定要放松 。
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