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色与中国传统

作者:黎荔
朱色与中国传统
朱色 , 中国传统色彩名称 , 也称铅朱、丹色、朱红色 , 是朱砂的颜色 。 朱砂是硫化汞的天然矿石 , 红艳至极 , 且闪烁着金属光泽 , 可以经久不褪 。 朱砂不同于玉石握在手里是冰凉的感觉 , 它握在手心里是温暖的 , 有说法 , 朱砂是带有极强阳气的磁场 。 所以使用朱砂红的颜色 , 具有明显的辟邪安神奇效 。
【朱色与中国传统】早在六千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 , 先民已开始以朱砂矿物做血祭和红色颜料使用 。 “涂朱甲骨”指的就是把朱砂磨成红色粉末 , 涂嵌在甲骨文的刻痕中以示醒目 。 后世的皇帝们沿用此法 , 用朱砂的红色粉末调成红墨水书写批文 , 这就是“朱批”一词的由来 。 朱色在古时代表尊贵的颜色 。 “朱衣冠 , 执朱弓 , 挟朱矢”是古代帝皇的专用装扮色 。 想千百年来 , 浩荡连绵的宫城 , 被一层又一层朱红色的宫墙所包围 。 五步一楼 , 十步一阁;廊腰缦回 , 檐牙高啄;各抱地势 , 钩心斗角 。 多少雕梁画栋 , 染尽万千朱色 。 树影被阳光投射在红柱上 , 时间在那里似乎静静凝固 。 岁月飞梭 , 那一片红墙不知锁住了多少人的青春 , 凋残了多少后宫佳丽的朱颜 。
朱色与中国传统
记得以前我为胭脂写过好几篇文章 , 红尘人世中的女子总把眼前的这一盒胭脂水粉 , 看得如此肯定 , 如此华丽深邃 。 其实 , 胭脂要到公元1世纪汉代时才从塞外的匈奴之地传入中原 , 以前的中国女子沿用的是朱砂点唇、蔻丹染指 。 战国时楚人宋玉曾以“着粉则太白 , 施朱则太赤”来形容天生丽质 , 不用抹上脂粉即明艳照人的天然美人 , 宋玉所指的朱即点唇用的朱砂 , 并非指胭脂 。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, 胡帮传入中原的胭脂主要是用于脸颊两侧的笑肌 , 使人气色看起来更好 , 并不能动摇汉家女子朱砂点唇的传统 。 因为这个传统可以追溯到距今6000到5000年间的旧石器时代 , 比如旧石器时期的红山女神像 , 头像最突出的地方是 , 眼睛是玉做的 , 嘴唇用朱砂涂红 。 先民雕塑时在嘴唇上下了一番功夫 , 唇部被夸张地放大 , 上唇的肌肉往外翻 , 再涂上红色朱砂 , 女神欲语欲笑 , 充满了神秘感 。 后来在新石器时代到商末周初的三星堆遗址 , 也出土了许多唇部涂朱砂的祭祀面具 , 再次印证了红唇作为宗教图腾而诞生 。
关于富贵如浮云的“幻灭”主题 , 我印象较深的文学桥段 , 是清代戏曲作家孔尚任《桃花扇》中的一个唱段:“俺曾见金陵玉树莺声晓 , 秦淮水榭花开早 , 谁知道容易冰消!眼看他起朱楼 , 眼看他宴宾客 , 眼看他楼塌了 。 这青苔碧瓦堆 , 俺曾睡过风流觉 , 把五十年兴亡看饱 。 那乌衣巷不姓王 , 莫愁湖鬼夜哭 , 凤凰台栖枭鸟 。 残山梦最真 , 旧境丢难掉 , 不信这舆图换稿!诌一套《哀江南》 , 放悲声唱到老 。 ”——繁华之极致 , 必须是“朱楼金门富贵当” 。 只有一抹朱色 , 才能形容极致的富丽华美 。 红 , 便是朱;红楼 , 便是朱楼;红楼梦 , 其实是朱楼梦 。 否则《红楼梦》里楼台亭阁那么多 , 却并没有一座叫“红楼”的 , 这本书怎么叫《红楼梦》呢?红楼指的古代那些王公贵胄、侯门公府人家 , 因为其家里的府第大门 , 都刷了华丽丽的朱漆 , 红唐唐以示显赫 , 所以才叫红楼 , 或叫朱门 , 泛指贵族豪富之家 。
朱色与中国传统
侯门一入深如海 , 遥想那时的庭院深深处 , 两个大狮门环挂在高高的大红门上 , 朱红的鲜亮色彩在傍晚的光线中渐渐变得柔软起来 。 花木扶疏处 , 高楼连苑起 , 漏窗里人影绰绰 , 窗棱有着那般曼妙的曲线 , 可窗下人被重门深锁、岁月青苔 。 那一夜 , 在那繁复缕刻的栏杆上倚着的朱颜美人 , 独自默默站了有多久?明月不知离恨苦 , 斜光到晓穿朱户 , 似此星辰非昨夜 , 为谁风露立中宵?“雕栏玉砌应犹在 , 只是朱颜改” , 如今 , 改了的不仅仅是朱颜 , 雕栏玉砌也不在了 。
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