阴阳开合认真求 心神虚静贯始终

是静中求动、动中求静、动静相兼的运动 , 以虚静为本体 , 亦以虚静为极致 。 无论是先求无极的静中生动 , 还是行拳走架的动中求静;不论是保健的静养灵根 , 抑或是推手较技的动静相因 , 都离不开“虚静”二字 , 都是以“虚静”贯穿始终的 , 即始于静而又归于静 。 可以这样说 , 虚静的程度反映了习练者太极的程度 , 功夫的提高取决于虚静功夫的深入 。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 , 虚静功夫就是太极拳功夫 , 虚则无所不容 , 静则无所不应 。 正如拳经所云: “太和元气到静时 , 不静不见动之奇 。 ”
虚静 , 首先是心能虚静 。 心为一身之主宰 , 心能静则全体皆静 , 心能虚则周身皆虚 , 五官百骸皆从心也 。 身心虚静则神能安宁 , 神即心中之神 。 神宁心静则念有所止 , 气有所归 , 一念无思 , 一物无有 , 周身内外一片空灵 , 中气存于中 , 虚灵含于内 , 静待其动 。
静待其动有三层意思:一是在静站无极桩时或行拳之前的无极式中的静待“机”动 , 即先天之机的发动 , 气动则太极生 , 此时开始练拳为最妙 。 二是在行拳时 , 一势既完时静待下一势的“势”动 , 即动而复静 , 静中有预动之势 , 内气若能运到十分充足则下势之机自然跃跃欲动 , 势有回环而一气流通 。 此处尤须注意 , 不可半途折返 。 三是在推手较技时的静待“彼”动 , 即舍己从人之谓 , 彼不动 , 己不动;彼微动 , 己先动 。 推手较技时 , 若能身心虚静 , 则精神内固 , 气不散乱 , 神气合一 , 意在人先 , 感觉灵敏 , 人不知我而我独知人 , 以静制动 , 后发先至 。
太极拳架的练习既是动中求静 , 亦是静中有动 , 即虽动而静 , 视动犹静 。 待拳势动作纯熟、通顺、连贯、协调以后 , 要平心静气地用意运气 , 轻轻开始 , 慢慢运行 , 默默停止 , 静心想着阴阳开合 , 静心听着天机流动 , 静心看着浩气流转 , 周身上下浑然不觉 , 四肢百骸荡然无存 ,  “不知身之为我 , 我之为身” , 惟有心中一片觉明景象 , 逐渐达到始于无形、归于无迹的太极太和之原象 。
太极拳功夫包括两个方面 , 一是祛病延年的养生功夫 , 一是强身防身的技击功夫 , 二者统一方能显出太极拳的功效 。 太极拳之所以有显著的养生功效 , 究其原因就在于贯穿始终的心神虚静 。 无论是站桩、活桩、单操单练还是套路练习时 , 都要思想集中 , 精神蕴蓄 , 心静神宁 , 杂念不起 , 全神贯注于“阴阳自然开合、天机自然运行”之中 , 逐渐达到练功人静、动中有静的效果 , 而且越练越虚静 , 物我两忘 , 一片神行 , 使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 , 消除疲劳 , 而又益智补脑 , 使中枢神经系统得到更好的调节 , 血液循环、新陈代谢的能力得到提高 , 从而较好地调整脏腑机能 , 调节生理 , 达到最佳状态 , 增强体质 , 有病则除 , 元病强身 , 延年益寿 。
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