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之寒林

作者:黎荔
中国之寒林
秋冬的林木 , 被称之为寒林 。
宋人画山水 , 有“寒林”一路 , 专门描绘北方入冬树叶落尽以后的荒寒枯净 。 五代宋初画家李成 , 作画善用淡墨表现丰富层次和虚旷的空间 , 以空灵的笔画出寒林的情态 , 其山水在北宋被誉为古今第一 。 他的真迹多已不传 , 但有许多后人摹本 , 从中可以窥见宋人眷爱寒林的独特美学品格 。 山水画“北宋三大家”之一的范宽也好画寒林 , 画作《雪景寒林图》、《溪山行旅图》、《关山雪渡图》均很杰出 。 他先师李成 , 又师荆浩 , 既而叹曰:“与其师人 , 不若师诸造化” 。 遂隐于终南山大华岩隈林麓之间 , 常常危坐终日 , 纵目四顾 , 以求画趣 , 即使夜晚下雪 , 也不忍离去 。 他主张“外师造化 , 中得心源” , 时人称之为“川传神” 。
唐人描绘花鸟 , 总是选择春光明媚、草长莺飞的时刻 , 歌颂生命的幸福感 。 宋元人却异常迷恋寂寥的秋与冬 , 常常是疏枝淡花 , 寒鸟孤鸿 , 体现出清冷旷远、超然物外的时代趣味 。 由唐入宋 , 好像夏末秋初 , 季节从繁花盛放逐渐入于寂灭 。 寒风乍起 , 草木摇落 , 寒林萧萧 , 幽深枯硬 , 寒水深湛 , 烟波凄迷 , 岩渚汀州 , 错落有致 。 有游人行走於荒径 , 有飞鸟在平野河渚之上 , 渐飞渐远 。
【中国之寒林】
中国之寒林
相比春树的万花欲放 , 夏树的苍翠欲滴 , 这是一般人皆可欣赏的 , 而萧瑟寒林 , 那超凡脱俗的景象非得深入细细体味 , 方能品尝其中之奥妙 。 虽然仁者见仁 , 智者见智 , 但寒林在美学欣赏和思想内涵上的意义 , 大致有这么这几层:首先 , 寒林褪尽浓艳 , 无可牵挂 , 万般繁华 , 离枝离叶 , 表现出一种甘守寂寞、孤傲高洁的精神;其二 , 寒林固然不是叶茂花繁 , 却老根盘结 , 枝干交柯 , 枝枝向上蓬勃为一团 , 有着特别的倔强意味 , 本身即具有另类的美感;其三 , 虽然是枯枝 , 却包含生命的萌芽 , 那斜坡上三五成簇的林子孕育着冬天的生命 , 即使飕飕的西北风吹着落叶扫地作响 , 即使裹在纷飞的大雪和厚重的雾霭之中 。 夜来一轮冷月 , 在北国入冬的寒林 , 树叶都脱尽了 , 没有遮蔽 , 月光清澄透明 , 覆地皆白 , 亦透出深邃的禅意 。 其实 , 在勾画寒林的士人笔下 , 自然界中的风物和草木 , 早已不是什么具体的物象 , 而是高洁傲岸、坚贞不屈的人格化、精神化、情感化的象征 。
作为南来之人 , 在我四季如春的南方故乡 , 少有寒冬 , 不见雪迹 , 来到北地之后 , 才算真正读懂了宋画中的寒林之致 。 宋人以灰黯墨色、枯涩干笔 , 淡淡点染的寒林平野、关山雪渡 , 具有令人咀嚼不尽的文化意味 。 那些雪色凛冽 , 寒鸦群集于衰草之中;那些枝桠锐利 , 怪石兀立 , 刺向阴翳的天空;那些河道曲折 , 似冰冻凝固;那些深谷寒泉间 , 萧寺掩映;那些烟霭空蒙而至天际 , 带给苍茫大地的只是虚幻的感觉 。 这是我没有体会过的孤傲顽强 , 这是我没有体会过的苍凉洁净 , 一踏进寒林 , 就会在一种莫名的氛围中忘记时间 , 远却红尘 。
寒林 , 其实隐藏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 , 那种放弃、挣脱和否定的力量啊!寒林是一种肃静 , 一种凝冻 , 一种秋冬之际、尤难为怀 , 一种漫天风雪中紧紧守护的庄严矜持 。
中国之寒林

    推荐阅读